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现实的乌托邦计划

急冻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67书吧 www.67shu.org,最快更新重生之科技巅峰最新章节!

    .

    管外界怎样变幻,非洲基地都按部就班,实行着当初个基地的初衷。

    和北京总公司研发是为了商业化,为了赚钱不同,非洲基地从事的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那就是乌托邦计划!

    汪工站在高高的自动工厂上方天桥,俯瞰着他的地盘。

    他当初来到非洲,是为了完成萧墙交待给他的任务:用从德国得到的大型高精密车床作为母机,供应国内所需的大型高精密制造设备。

    另一个任务,就是研制出十二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这两个任务,早在两年前他就已经圆满完成。可是,他却留了下来,并且将老伴也接了过来。一切,都是为了乌托邦计划。

    汪工所领导的是基地制造部门,这可是全基地最庞大的一个部门。

    制造部门有粗加工、精加工、精细加工、特种加工等四个层级,每个层级的保密级别都不相同。最简单的粗加工,工人人数最多,有四百多人。他们的行动非常自由,平时在基地外围工厂上班,下班可以回家。精加工有一百多人,他们就只能住在厂区,不能回家。

    精细加工和特种加工则实行的是高度保密措施,总共只有九十八人。

    这么少的人,要想完成基地研发部门送来的各种超高精密度的样品,难度非常大。全靠总部带来的高精密度自动化生产线,才能做出研发部门满意地样品来。

    在这个超高精密厂房里。实行的是和实验室相同的无尘设计,每个工作人员,都穿着全副连套防尘服。虽然工厂里都有空调降温,一天工作下来,还是感到很疲倦。

    自动化生产线强调的不是批量生产能力,而是尽可能保证最高品质。

    所以,虽然自动化生产线一共有三个厂房,数万平米,但生产能力仅仅能够完成研发部门的小规模试制。并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产量不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所需要的大多数合金材料,都只能由基地自行制造!

    基地建有一个小型的特种合金加工厂,通过从非洲各国购买原材料,自行小规模生产,产量也就能维持基地研发部门的试制。有些新配方材料,连特种合金厂也无法提供,全靠实验室制备。不论从成本计算,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无法承担大批量加工地要求。

    在超高精密厂房相邻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特种加工车间。

    那里加工的都是一些特种合金部件,或者是超大型的零部件。里面的制造设备,一些是总部购买以后,提供给他们的,更多的是根据加工需要。自行制造的加工设备。

    汪工在天桥上看到他等待地一个部件加工完毕,从天桥上走了下来。

    “小型火箭发动机总算完成了,我这就给设备项目组送过去。”他从工作人员手上接过一个两尺来长的玻璃盒。里面有一个直径相当于成人拳头、三十工分长的火箭发动机。

    在玻璃盒上,贴着一张标签“集装箱空间传送动力发动机”。

    汪工将玻璃盒夹在肋下,离开防护严密的加工厂,走进了一座七层楼高的基地办公大楼。

    这栋大楼并不高大,看起来外表也朴实无华。是基地的行政事务大楼。里面有很多的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看起来非常繁忙。

    汪工拐弯走进右侧的一条通道,推开了第二间房间地大门。

    房间上写着“休息间”。

    他走进去。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椅子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还有一盆花。靠墙的位置,还有一台饮水机、一台咖啡机和一台可乐机。

    他推开会议室旁边的一个小门,房间里靠墙放着一列衣柜。

    汪工打开最靠里地一个衣柜,里面挂着几件衣物。他将衣物挂钩移往一旁,把一个挂钩扭动了一百八十度,衣柜壁缓缓滑向一旁,露出了一个电梯平台。

    他走进去,关上电梯门,按动按钮,电梯平稳地向下行。

    在电梯门关上的时候,衣柜的挂钩也翻转一百八十度,重新回归正常。衣柜门自动关上,看上去,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基地的核心研究实验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两公里的地方。

    为了建立这个核心地下研究机构,基地工程队整整花了近十年地时间,一点点向下拓展,不断加固。直到下挖至两公里的地方,才转而横向掘进,并时刻进行固化处理,安装液压支撑臂。

    工程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完工!

    目前只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都转入了地下,只在地上留下了一些外围实验室。而按照最终设计,他们将把所有地实验室都转移下来,并且会再向下掘进几百米,建立一个小型工厂,囤积一批物资,用于在隐秘情况下的研制开发工作。

    当初在执行乌托邦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可能他们一生也看不到这个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隐秘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成为他们考虑的首先项目。

    汪工在两年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现在,随着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并搭建起一套模拟显示系统,大多数人却发现了一丝光亮,似乎研究就要获得突破性飞跃。

    乌托邦计划要进行许多大型的地面、空间试验,以验证相关研究成果。

    以前,几内亚比绍区区一百公里的国土纵深,他们根本无法在保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很多测试。他们只能通过十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进行理论上的验证。进展缓慢不说,数据地真实性,也很让人怀疑。

    但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在近乎实际的情况下,公然展开大规模试验。

    这样,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摆上台面。在一个只有他们存在的类真实世界里,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想想吧。许多研

    ,就是因为需要进行大量注定必然失败的试验,造成费,才因为资金制约,使得研究只能蹒跚而行。可是他们,却能够在并不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展开各种近乎于真实的试验,随时验证他们地想法。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修正,这个研究进度,怎么可能不快?

    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超拟真世界的出现,让他们的研究,一下提高了十倍、二十倍,甚至是一百倍!

    并且,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强劲的计算能力。在数据回放、分析、辅助运算等等方面,都给予了科学家极大的帮助。

    连汪工这样,只想这位乌托邦计划做出贡献。并不奢望看到结果的人,都开始怦然心动起来。

    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研究人员地热情,空前高涨!

    汪工从电梯出来。没有直接去动力部门,而是转到了材料部门。

    材料部门是仅次于制造部门的第二大研究机构。

    他分成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三个大项,每个大项下面。又细分了许多小组。像黑色金属、合金、陶瓷、玻璃、塑料、碳与石墨材料等等,十多个小组。

    萧强当初觉得材料研究的耗资太大,在这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然而材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你的理论研究再出色,没有合适的材料,根本无法作出符合预期要求的产品来。结果寰宇公司在很多时候,只能向国内的研究单位求援,寻求材料配方。

    此后,他开始加强了在材料研究上地投入。

    特别是乌托邦计划,需要的材料都是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不到的新型材料,这些材料国外都是对中国出口封锁地,他们想买也买不到。

    等到寰宇公司率先研制出十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材料研究开始发挥大作用。

    各种基础材料的物理研究,都有非常详尽的数据。材料研究更多的是通过无数的试验,以寻找最佳配方,或是将多种材料融合,制造出合乎要求地新材料。

    超级计算机加快了这个实验的进程。

    萧强通过奥斯丁,秘密调运过来的数十台超级计算机,让材料研究走上了正轨。这也间接使得其他研究部门大大受益,一个个能够满足他们基本要求地新材料、新配方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材料选择范围。

    但真正让乌托邦计划冲上快车道的,还是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的到来。

    在所有研究部门中,材料部门对于新超级计算机的到来,举双手双脚欢迎。

    他们已经在十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尝到了甜头,新成果层出不穷地出现,他们怎么可能,不热烈欢迎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到位?

    疯狂的材料部门,进行了一系列被其他部门笑称为“大跃进”的大规模试验。

    各个小组,都利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先后输入不同的变量要求,同时进行一百个以上的誓言。如此海量的试验,新的发现、新的配方,如雨后春笋,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

    验证模拟试验结果的小组,全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他们将其他小组转过来的,取得了成果的实验,在现实条件下重现。有些重复性试验,取得了和模拟试验一样的成果,有的居然还出现了超过模拟试验的成绩。

    只有很少的验证试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

    寰宇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研究,已经有将近十年的运用经验。

    超拟真材料研究工程学,寰宇公司的内部应用软件,其拟真程度非常之高。要是横向比较的话,寰宇公司要是自认第二。其他任何公司,都没有资格称老大。

    没有取得成效地验证试验,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现有水平的缺陷,一些人们还没有发现的特殊物理现象,制约了超拟真研究,完全等同于真实世界。

    基地材料部门验证小组,将失败的实验原始记录和当初的模拟试验纪录,都传回了寰宇公司总部应用软件部门,供其进行分析。一些设计上的缺陷。会进行修改,但现有物理研究上的缺失,就不是他们能够解决得了的。

    即便如此,无数新配方、新材料的发现,也让验证小组叫苦不迭。

    验证小组地规模不断扩大,还是跟不上新发现的速度。

    最开心的,是那些急等新材料的研究部门。有些研究部门的关键研究,已经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但手头没有合用的材料,一直眼巴巴地等着。

    现在,他们一下子从以前只能在有限的几种材料中,勉为其难地凑合,到现在,几十上百种材料及相关数据摆在面前,让他们挑花了眼。

    于是,他们也终于可以在相关实验中。采用各种不同材料地数据,来验证他们的新研究成果。

    这就是现代科技,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的成果,都会引发链式反应。

    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的出现,让寰宇公司总部的研究部门、基地的乌托邦计划研究机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如同坐上了高速列车。一往无前地冲在了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并不断将双方地差距拉大、拉大……

    汪工找到了材料部门的负责人,前苏联的一个著名材料学专家瓦西里。他正埋头在电脑屏幕上,看着一屏又一屏地数据,目不转睛,一点也没看到汪工的到来。

    瓦西里是在苏联崩溃前夕,才被杨克维奇从中央材料研究所,游说出来的。

    他的来到,大大加强了材料部门的研发实力。他所带来地相关研究材料,充实了材料部门的数据库,并缩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时间,取得了相当巨大地成绩。

    在基地里,像他一样的前苏联、东欧科学家还有不少。

    汪工没有细算过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学家,不过据他估计,应该有五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科学家,前苏联的科学家右,还有三百多名前东欧的科学家。

    由于前苏联在崩溃前后,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极度恶化,造成大量的科学家出走。

    这个数字,不少于数十万。

    杨克维奇明白萧强的心意,他没有胡乱招收这些科学家。每一个被招来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科研实力,在国际科学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学家。

    在那混乱的几年时间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了有科学家失踪。

    人们大多以为,他们去了欧洲。

    到了近两年,因为基地已经具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并且研究的深度,开始渐渐超过世界现有水平,再从外面补充研究人员,已没有必要,才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汪工好容易才趁瓦西里喝水的时候,找到机会和他谈了一小会儿。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瓦西里的眼睛,也没有离开过屏幕。

    他主要是来询问几种最新配方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要求材料部门,提供一些新型材料详尽的数据资料,以方便制造部门,据此提出相应的加工制造方案来。

    对于材料部门的突出成绩,其他各个研究部门都欢呼雀跃,只有制造部门感到头痛不已。

    随着各种新材料的纷纷出现,这些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抗高温高压性能,也一再更新,一举超越了旧有的材料。

    这就给制造部门带来了大问题,一些常规的加工技术,无法使用在这些新材料上面。

    有些材料的硬度极高,就是采用新型合金刀具,也很难加工。而有些材料的耐高温,一旦合成以后,再要改变外形,将非常困难,只能采用强效激光,一点一点打磨。

    所以,要制造出各个研究部门的需要的样品,制造部门,也是昼夜展开对新材料特性的研究熟悉,明了它们地具体特性。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新的制造工艺,对其进行加工。

    这就需要详细的材料数据,作为他们分析的基础。

    现场监督着瓦西里将相关数据,传入了制造部门的数据库,汪工才离开了材料部门。

    他来到动力部门,将他们需要的小型火箭发动机样品,交给他们,签收了回单之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和他们讨论起来。

    动力部门研究的项目,既有相对常见的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电磁推进系统等,也有一些超前的理论研究项目,例如激光动能发动机、电磁漏斗离子喷射推进系统等。

    有些理论研究已经初见端倪,但缺乏实验条件。

    好在盘古世界地出现,让他们有了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平台,可以进行深入地研究。

    汪工正和几名研究员讨论,惊奇地看见扬科维奇走了进来。

    杨科维奇现在的正式职位是基地的总经理。主管着行政事务,事务繁忙,他可是很少来到地下的,现在过来,不知道有什么事?

    杨科维奇一眼看到了汪工,笑着迎了上来,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汪工,总算找到你了。他们说你去了材料部门。我到材料部门,却说你已经走了。”

    “呵呵,我给他们送样品过来。顺便去材料部门,了解一下最新配方的进展。”汪工笑着说道。

    杨科维奇转头四下看了看,问道:“孙总工怎么不在?”

    孙总工是动力部门的负责人,是基地里难得地一名长者,今年都有七十多岁了。

    动力部门办公室研究人员说道:“孙老到超燃冲压发动机项目组去了。今天要做一款新材料的验证。他一直很关心,早早就去了,”他看了一下手表。又说道,“实验都进行了好几个小时了,估计快要结束了吧。总经理要不再等等?”

    “不等了,我们过去!”杨科维奇向汪工点点头,两人并肩出去。

    汪工联系到他特意来找自己和孙老,猜到了他的想法,在过道里,低声问到:“是不是准备进行发动机试制工作了?”

    “是的。老板传话过来,说他的小卫星进展很快。让我们派人过去,借着这个机会,将我们的空天飞机计划纳入小卫星计划,作验证性实际测试。”杨科维奇认可了他的判断。

    汪工皱了皱眉头,说道:“是不是太仓促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也就这一年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而且这还是模拟验证地效果,连发动机设计,都还没完全定型。我们要做出样品来,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杨科维奇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可还是说道:“老板也是不得已啊!空天飞机地核心就在于组合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可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速度是五马赫,我们无法在地面,取得试验数据,也就更谈不上改进了。几内亚比绍这点点地方,飞机一开加力,就飞出了空域,连试验的基础都没有。再说,我们也不敢在其他国家的注视下,公然试验超燃冲压发动机。

    现在有了模拟世界,听说环境系统模拟,采用了大量登月项目组进行验证时的航空航天数据,保证了模拟系统尽可能贴近真实,对我们地研究帮助很大。可是,这毕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研究中的一点点小失误,都会让实际运行中出现无法挽回地损失。现在能够有机会进行实际验证,当然对于我们收集数据、改进发动机设计,都有极大的帮助。”

    发动机研究一向是一个大困难。

    因为燃烧室的火焰燃烧,很难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人们只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多地采用实际测试的方式,用风洞来验证设计效果。

    当初歼十的设计过程,都是采用了风洞加寰宇公司超级计算机的方式,来进行研制的。

    而且即便是十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也主要是进行发动机材料的研究,还无法完全用计算机,作从头至尾的设计验证。

    这个投入

    般的国家,都无力承担的。

    而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更是超出普通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困难。

    冲压发动机是广泛运用于导弹、超音速战机地一种特殊发动机。它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涡喷。取消了涡喷复杂的涡扇进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简单,易于制造。

    但冲压发动机由于没有了涡扇进气装置,它就需要有一个初速度,让发动机运转。

    冲压发动机启动的最小条件,是不得低于零点五马赫。

    超燃冲压发动机,其实是专门用于近地轨道巡航战机的专用发动机,它的启动条件更加苛刻:最低启动速度,不得低于四到五马赫!

    这样高的要求。使得超燃冲压发动机,根本无法在地面进行测试,必须装上验证机,上天测试!

    谁能保证自己设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绝对没有问题?

    初期设计产品,必然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设计错误,每一个错误,所带来地都是验证机坠毁、发动机爆炸等灾难性结果。

    这样的研制。就是美国这样超级富有的国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也不会如此烧钱!

    美国搞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直在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断断续续。在苏联也在研制的时候,美国立刻启动研发机器,不惜工本的研制。国际形势稍一缓和,他们就马上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停止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因此,即便他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验证性发动机作了一大堆。飞行试验也先后进行了上百次。

    但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思路,时断时续,又常常从技术进步中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不同地设计要求,影响到研发公司的研究方向。

    非洲基地的初期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有了超级计算机,研究进度快了许多。

    动力部门的研究人员们用了尽可能多的模拟演算。来确定最终的实际方向,采用了变几何进风通道的设计思路,来全力攻关。

    这十年来,虽然他们一直没有推出实物,但与此相关地技术障碍,都得到了一一的解决,积累了关键的技术。

    最终让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获得支持地还是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

    超乎寻常的模拟真实能力,让研究小组可以抛开算法难题,直接赋予发动机模型相关的数据,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发动机。

    不同条件气动环境下,发动机地变化,都清晰地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长期停滞不前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顿时恢复了活力,每天近十次模拟风洞试验,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珍贵地技术参数数据,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发现问题、改进中,快速地进展着。

    现在所差的,就是一次实际飞行测试!

    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模拟风洞测试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其研究小组都一致认为,虽不敢说一次成功,但通过发现问题,尽快改进,并拿出更可靠产品的信心非常足。

    “既然是这样,我也没有意见。”汪工沉默了一下,开口道,“不过,我认为,不宜进行全尺寸验证,先做一个缩小比例的试验型发动机,就足以验证相关数据了。这也可以节约大笔经费。还有,小尺寸的验证发动机,我们也有把握来完成,要是一来就上全尺寸,说实话,我们也有些发……”

    “那是当然!”杨科维奇笑道,“老板接的活,是小卫星发射。我们总不能用一百来米长的超大型空天飞机,来发射只有一百来公斤的小卫星吧?老板的意思,是做一个十比一比例的缩小尺寸验证机,在国内进行实际测试,及时反馈数据,争取在一年内,达到初步符合要求的地步。”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超燃发动机项目小组的实验室。

    孙老正在里面,亲自主持着最新的研制工作。这次不光是在进行风洞测试,还结合了机体研制部门的成果,进行总和测试。

    看来,前几次的测试效果肯定很理想,项目小组的劲头十足,居然开始了整合测试。

    孙老盯着眼前的二十一英寸液晶显示屏,眼睛一眨不眨。

    屏幕显示被分为了三个区域:左侧是一张表格;右侧上半,显示着一架正在飞翔的飞行器;下半,飞行器被隐去,显示出一个正在工作的发动机透视图,燃料在燃烧室猛烈燃烧,在喷嘴后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焰。

    他的视线,偶尔瞟一眼发动机,却对右上角的飞行器看也不看——那不是他所负责的项目。

    飞行器的设计,自有飞行器项目组来完成,他所领导的发动机小组,只需要验证他们的发动机合乎要求就行了。

    发动机的不同部位,形成各种颜色的斑块,这代表着这些部位的发动机做工时,此时的温度变化。

    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进气道的颜色达到了红色,表示此处的温度,还在发动机材料所能容忍的极限范围以内。

    苏老的眼睛,紧紧盯表格上面所列示数值变化,神情专注之极,只是偶尔和身边的研究人员,交换几个意见。

    杨科维奇和汪工相视一笑,走了进去。

    萧强的乌托邦计划,终于迈开了第一步。他当初的构想,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一个梦幻般的现实!  《fontstyle="display:none"》(piaotian小说网.comtcolor="red"》手机访问:.comt》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