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书吧 www.67shu.org,最快更新颠覆三国记最新章节!
呼延煌絮絮叨叨,始终没有说出令黄顺他们向往的情节丰富曲折的故事,反倒是像一个神志不清的老者,再用不利索的舌头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只可惜,再好的故事,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也变得味同嚼蜡。
不过,黄顺心里清楚,呼延煌有顾忌,不但是顾忌着大矩子,同时也顾忌着黄顺。毕竟,像呼延煌和俟奴完我这样的狠人,一旦拥有成片的大草原和数十万控弦骑兵,他们的野心会膨胀成什么样子。
别看他们平日里嘴上说的崇拜汉人的文化,向往汉人的生活,但心底里,最希望的,还是像当年的冒顿单于那样,打的汉人皇帝没有脾气,不得不乖乖的把一个又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汉家公主送到他们的榻上,供他们玩乐。
平日里他们对汉人有多谦卑,多恭敬,一旦有条件,他们对汉人的欺凌就会有多狠毒、多变态。黄顺是汉人,他们的这些想法,当然不会说出来。但实际上,他们这些年在虏获汉人供他们奴役方面,一定做过不少。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马群就是他们的主要财富。这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能够有效维持的最大地盘,不会超过他们的游牧范围。一旦他们占据的地盘超过这个范围,就要分家,让儿子们、亲戚们、功臣们去占据。
呼延部和俟奴部拿下定襄后,就已经存在这个问题。后来又拿下无臣氏,他们面临的分封压力更是空前。但呼延煌和俟奴完我显然不想分封。他们很清楚,一旦分封,自己掌握的力量就要分散。就会重蹈其他草原巨无霸的覆辙。
他们想摆脱草原民族的这种轮回,想要一步步的提升力量、地盘的同时,又把权力紧紧的抓在手中,向汉人学习,就是必须的。
在他们眼里,汉人皇帝掌握着远比他们大得多的地盘,却没有搞什么分封制,照样维持的很好,他们想弄清楚汉人皇帝是如何治理天下的,然后照葫芦画瓢就行。
所以,他们肯定会大量招募汉人幕僚,为他们建章立制,划分郡县。但那些汉人幕僚,只会照办中原朝廷的规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在鲜卑牧民身上,水土不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如果仅仅如此,怕是呼延煌还不会醒悟的如此之快。他或许会继续天真的认为:是他的那些人不能很好的执行这套完美的制度。但祖桂在榆林的存在,而且祖桂与他们生意往来密切,让呼延煌有了一面很好的镜子,能够很客观的看清自己的身上,存在哪些不足。
祖桂在榆林,没有经过战斗,地盘也是一直在扩张中。没办法,谁让当时的关中,一片混乱,曹军只注重于战略要地的获取,像榆林这般偏远地区,根本顾不上。
而祖桂所盘踞的榆林城,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混乱,用井井有条来形容,绝不夸张。而且,祖桂从一开始,就在大兴土木,兴建民房,为各处逃难而来的百姓准备好了居住的地方。而土地是现成的,耕牛更是多的甚至拿来宰了吃牛肉。可以说,榆林城具备了一切扩张的因素,只能人来。
相比呼延煌招募的那些幕僚指定的严密的制度,祖桂生意人出身,后来又带兵打仗,根本不是治理天下的料,仅仅依靠一些粗线条的大政方略,就把榆林城治理的妥妥帖帖。
不仅是榆林城,呼延辽留守的定襄地面,照旧实施鲜卑族的老一套规矩,也没有像代郡出现的混乱现象。
有这两处镜子在,足以让呼延煌看清楚:他在代郡推行汉人的制度,完全就是在邯郸学步。
但仅仅认识到这点,还不足以让呼延煌顿悟,从而对黄顺变得死心塌地。虽然呼延煌说的委婉,但黄顺还是敏锐的觉察出,这几年,关内势力接触呼延部和俟奴部,肯定很是频繁。
当初黄顺还在定襄时,俟奴娇就提醒过黄顺,有人背地里接触呼延部和俟奴部,甚至提出更为优厚的条件,要两部离开黄顺,转而跟他们做生意。
当时的黄顺,实力远远不够,对此根本无法制止,只能一笑置之,然后在生意上与对手直接竞争,赢得呼延部和俟奴部的继续合作。
毕竟,像黄顺这样直接到他们的地头上交易,然后自己负责转运回中原,天下之大,怕是只有黄顺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也只有黄顺,才有那份人脉保证一路上都能有人照应。
这里不得不再次炫耀一下,当初华容道迎接曹操的败军,绝对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凭此,黄顺一举拿下了曹操麾下一众文武重臣。有他们在,黄顺的商队,在北方,可以确保不会受到官方的刁难,一路放行。至于沿途的土匪,黄顺自己的人就能应付。
现在,黄顺与两部的关系,已经颠倒主次。当初,是黄顺上赶着追求与两部的良好合作关系。现在,黄顺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让两部必须认真的考虑,与黄顺的关系如何定位的地步。
呼延煌和俟奴完我虽然知道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轻易插手中原纷争,但他们受不了中原的诱惑,时不时就会试探一下,做与墨氏同样的尝试,希望依附中原强者,借道搭车进入中原。
或许,呼延煌和俟奴完我已经做过尝试,但最终却发现,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当初主动与他们接触的黄顺。
而且,也只有黄顺,才能平等的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不到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原因很简单,黄顺是天选之子的传言流传了这么久,黄顺相信,敏感的呼延煌和俟奴完我,肯定也听说了。
如果他们的消息再灵通一点,听说强大的墨氏已经在与黄顺合作,他们怕是一刻也不想犹豫,只想着立刻扑倒在黄顺面前,宣誓效忠。
这事,毕竟是越早越好。早投效的,是元老;后来者,顶天是功臣,与元老,差的不是一档两档。
而且,最为关键的,呼延煌是黄顺的老丈人!如果黄顺真的成事,那他怎么也是国丈!这又比区区一个元老强的多。俟奴完我虽然没有呼延煌的好运气,但他也不差,至少,诸葛家族与他们关系同样密切。对黄顺很是熟悉的他们,当然能够得出结论:黄氏与诸葛氏是拴在一起的。
(本章完)